发布时间:2018-06-12来源:编辑:点击: 次
6月7日上午,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8年江南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演活动在沙井街道成功举办,来自城区的疍家叹歌、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等多项非遗项目上台展示,吸引了周边近400名群众观看演出,演出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平话小品《儿女齐心拜老寿》、平话山歌对唱《民族复心中国梦》、平话歌舞表演《十送花》等平话节目,充分展现平话文化的特色和特点,唱出了平话人对实现中国梦的渴望和向往、唱出了平话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沙井小学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的《欢迎贵宾来校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为了传承和发扬平话山歌,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平话山歌进校园活动,这个节目就是进校园的成果之一。
平话师公戏《送鸡米》选段将观众再次带入到平话世界。《平话师公戏》是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原是逐鬼驱疫、婚娶发丧的宗教歌舞,后来结合了南宁方言平话,运用和借鉴于本地的壮、汉族民歌,吸收其他剧种有益的营养和演变、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为群众喜闻乐风见的地方剧种。
一首由疍家婚礼叹歌队为大家带来的《疍家叹歌》更是让现场的观众欢呼叫好,熟悉的旋律、感人的唱词,脑海里闪过的都是他们当初船上生活的种种美好画面。《疍家婚礼》200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邕江一带的疍家(水上居民)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间结婚习俗。历史上,疍家青年男女结婚当天,新娘在登上新郎的迎亲船之前,先邀请平时和自己相好的船家姐妹以及亲戚在自己家的船上举行放歌堂和“绕台围”等仪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及和娘家人难舍难分的亲情。从疍家的信仰宗教礼节、亲情等依次唱叹,以此表达她们生活中的信仰、理想和希望,充分地体现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