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非遗文化/非遗活动

《壮族春牛舞》非遗展演活动走进慕村小学

发布时间:2018-06-12来源:编辑:点击:

分享到: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6月8日上午,江南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壮族春牛舞展演活动在苏圩镇慕村小学上演,一头“牛”活灵活现的在舞台上表演,展现耕种的场景,小朋友们看的津津有味,纷纷想与小牛来一个亲密接触。

《南宁壮族春牛舞》2010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属于民间舞蹈。它的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三种。但以“四脚春牛”的形式最为完整,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也比较规范。“四脚春牛”中的舞蹈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牛舞,主要模拟牛的各种习性、动作和神态。由于表演者均为农民,与耕牛朝夕相处,他们喜牛、爱牛,对牛的性情、习惯了如指掌,故表演时动作自如,神态逼真,形象生动,犹如真牛一般,极受群众欢迎。第二种是模拟农业生产的舞蹈,如犁田、播种、插秧、挑谷等。这部分舞蹈充分发挥了道具的作用,如以彩扇的一开一合象征播种与插秧,美化了劳动,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第三种是程式化的采茶舞步,基本舞步与“十字步”雷同,但幅度较小,不强调两边的摆动,而是贯串了膝部的屈、伸规律。同时,春牛舞的演唱内容是有关农事歌、恭喜歌、赞颂好人好事的歌及传统的习俗文化,即兴发挥、贴近生活、诙谐幽默,非常具有当地特色,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同时,激发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据了解,城区政府今年计划在苏圩镇建立一个壮族春牛舞传承基地,届时将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春牛舞活动,敬请大家期待。

本场演出是江南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的最后一场。今年举行的三场演出充分展现了江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有悠扬的平话山歌,又有幽默有趣的壮族春牛舞表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城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喜爱、保护、弘扬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