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非遗文化/非遗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 苏圩镇:牛舞迎新春

发布时间:2025-01-24来源:编辑:点击:

分享到:
1月2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百姓话题”推出整版报道《我家的春节习俗》,其中报道了江南区苏圩镇慕村春牛舞的第四代传承人奚钟宁。摘编如下:

70c67ea50bdab0fac80e75863e93fe10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tp=webp&wx_lazy=1&wx_co=1.webp

1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版面图

牛舞迎新春

■ 奚钟宁 广西南宁

我今年72岁,是广西南宁市苏圩镇慕村春牛舞的第四代传承人。春牛舞是流行在我们壮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娱乐表演,也是春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春节,我又要带上我亲手做的牛头,和乡亲们朋友们一道上台表演,为春节添彩。

十几岁时,我就开始下田务农。那时娱乐活动很少,每天饭后傍晚,忙了一天的人们不分老少,聚在篝火旁谈笑风生。有时候还会有一两个人带头,头戴用竹子、木头、帆布制作的牛头,跳一种奇特有趣的舞蹈,他们时而向地面扭动“牛头”,时而摇摆着“牛尾”,模拟着牛的姿态和习性。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会配合着其他农具,在舞蹈中穿插犁田、播种、播种、插秧、挑谷的情景;再后来,妇女们也带手挎茶篮加入进来,配合着“老黄牛”的舞步演绎采茶戏。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属于我们本地的传统舞蹈——春牛舞。

这太有意思了!于是我也加入舞蹈队伍里,和大家一起跳起来。跟着长辈们边听边看边学,从制作牛头,到唱词唱腔,再到舞步动作和舞蹈编排,我一样不落。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在篝火旁翩翩起舞,别提有多快活了!就这样,我从看春牛舞的少年变成了跳春牛舞的带头人。

几十年来,每逢春节,我们春牛舞队都会事先发帖,然后穿着我们传统的壮族服装,拿着煤油灯做的灯笼,热热闹闹地去给村里家家户户拜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跳到二月初二,一户不隔、一户不漏,将新春的祝福、过节的喜庆传达给每一个人。有时我们还会接到邻村邀请,到别的村子去表演。

后来我年纪大了,渐渐有些跳不动了,但春牛舞还得传承下去,于是我开始整理老一辈传下来的春牛舞文字教材和剧本,再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汇总了16种春牛舞唱腔。2010年,以苏圩镇为代表的“南宁壮族春牛舞”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202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苏圩镇、南宁市江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