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3来源:编辑:点击: 次
该项目201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
平话山歌是平话文化圈特有的传统民歌文化,其汇聚了平话文化的精髓,靠口传在平话人中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江南原生态平话山歌广泛流传于辖区福建园、江南、沙井街道、江西镇、吴圩镇以及南宁沿江一带的平话人聚居地,其中以沙井原生态平话山歌最有名,流传至今一直保持着原生态平话山歌文化的特色。
平话文化源于中原,随宋代狄青南征进入广西,据史料和平话人族谱记载为1053年,至今已有960年历史。江南区约有30万人以平话为母语,平话山歌在江南区有广泛群众基础,平话人历来也把平话民歌视作他们的文化食粮。(平话人称“山歌”为“家”)。
平话山歌分男声、女声和男女声对唱,歌唱时可根据内容配以不同的韵,如金银、娇连、朋乖等,唱起来娓娓动听。平话山歌唱腔优美,韵律感强。清唱山歌,没有伴奏,听起来古朴、自然,沁人心脾。歌词一般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山歌,就有“出句”和“对句”之分,类似于一问一答,对唱主要是即兴发挥,见招拆招,它比较考验一个歌手的应变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还很难招架。
平话山歌多以情歌为主,歌词似七言诗,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具有古汉语诗词的韵味,有很多比兴、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如说自己出身寒门,则说“高山搭房门面北”,以高和寒来比喻自己的出身;如“哥过藕塘哥洗手,人人爱说哥偷莲”,里面的“莲”与古乐府诗里莲花意寓的“怜爱”一致。“平话山歌还有一些特定的指代,比如灯草代表心,苇杆代表风流,观音代表清净等。平话山歌从民间来,歌词内容随时代而变化,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江南原生态平话山歌是中国民歌传统文化灿烂的一朵,加强保护和传承好原生态平话山歌,对弘扬民族瑰宝、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