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0来源:编辑:点击: 次
南宁市江南区位于南宁市西南部,辖4个镇4个街道,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聚居有汉、壮等主体民族,人口约56万人。相传,宋皇祐五年(1053年),宋王朝派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反宋的侬族(后称壮族)首领侬智高后,留军戍守,这批将士久戍邕城,便在此安家落户。江南区亭子、白沙、老口、平西等一带的村落,就是当时留守将士的后裔建立的。江南区是平话文化核心区,平话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平话人文资源丰富,江西、吴圩、苏圩、延安4镇,那洪、福建园、江南、沙井4个街道办事处平话文化各有特色,辖区平话人历来把平话民歌视作他们的文化食粮,靠口耳在平话人中代代相传。一直以来,江南区把平话文化当成为发展本土特色文化的瑰宝,积极扶持和打造以疍家婚礼、平话山歌、师公戏等为品牌的平话民间民俗文化,平话文化已成了江南区民间一种文化现象。
疍家婚礼
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水上居民),自宋代以来,长期生活在平话人聚居的地区,自身文化与平话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间婚俗。疍家青年结婚,新娘在登上新郎的迎亲船之前,邀请平时和自己相好的船家姐妹以及亲戚在自己家的船上举行放歌堂和“绕台围”等仪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及和娘家人难舍难分的亲情。从疍家的信仰宗教礼节、亲情等依次唱叹,以此表达她们生活中的信仰、理想和希望,充分地体现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
平话山歌
平话山歌是平话文化圈特有的传统民歌文化,其汇聚了平话文化的精髓,靠口传在平话人中代代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江南区有10多支平话山歌队伍,分布在各镇、街道,其中以沙井平话山歌艺术团最有名,组建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平话山歌的特色。
悠扬、平缓、原生态,是平话山歌的特点。清唱山歌,没有伴奏,听起来古朴、自然,沁人心脾。平话山歌的调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不同的是歌词,歌词一般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平话师公戏
南宁汉族师公戏以平话师公戏最为流行,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师公戏是古代的“傩”仪式和师公舞发展而成,演员由受过度戒的师公担任,故演变成戏后袭用“师公”之名。
江南平话师公戏以沙井杨村的师公戏表演队最有名。清代时期,沙井的师公戏已负盛名,师公戏的生角的表演保留了一套“尸公”入坛、仿效“鬼儡”的传统程式,步伐、动作、调度均有独特的风格,擅长于表演谐趣活泼的乡村小戏。在长期的发展中,平话师公戏运用和借鉴本地区的汉、壮族民歌,逐渐形成江南区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
菠萝岭元宵花灯会
花灯会是平话人过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五彩缤纷的花灯象征着平话人对来年百业兴旺、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菠萝岭元宵花灯会由江南区菠萝岭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已经成为南宁市民体味佳节氛围的保留曲目之一。花灯会上的各种大中小型花灯均为社区居民亲手扎制,原汁原味。
祠堂庙宇文化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平话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平话人的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之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祠堂是平话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