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0来源:编辑:点击: 次
1、民歌文化。江南区平话民歌多姿多彩,在平话文化圈中影响深远。平话民歌融合了汉、壮民歌精华,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汉族文化为主,歌曲风格、形式借鉴壮族歌谣、粤剧、邕剧特点,主要代表有疍家咸水叹歌、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等。疍家咸水叹歌流行于沿邕江一带的疍家居民中,船家女是这类歌谣创作吟唱的主体,内容分仪式歌(结婚、丧葬)、生活歌、情歌、滩路歌、劳动歌、凡歌等六大类,多用汉语诗歌中隐喻和双关等修辞格式,旋律和唱法上又吸收了壮族山歌的特色。平话山歌广泛流行于江南区及周边地区,歌词七字居多,富有古汉语诗词韵味,唱腔优美,韵律感强。平话师公戏在江南区也广为流行,师公戏融汇了古代“傩”仪式和师公舞发展而成,表演程式与邕、粤剧近似,最早用于在战场上为战士鼓劲壮胆,后成为平话人庙会活动的必演节目,现仍活跃在江南乡间街坊群众中,是婚丧嫁娶和民俗节庆仪式中的常客。
2、建筑文化。江南区平话人聚居区老宅数量众多,据文化部门实地调查,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在福建园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江西镇、苏圩镇等都分布有。如福建园街道白沙村的清代苏氏大宅院、雷氏祖屋,亭子村的莫文骅故居、曾氏民居,江南街道的周家坡古建筑群、周瑞麟(进士)屋、周积功(举人)屋,苏圩镇、江西镇的黄氏祖屋等,都是历史上讲平话的大姓人家老宅,是研究平话人文风俗的重要物证资料。这些房屋的建筑设计和使用功能上充分体现了平话人民俗,如台阶级数以奇数为吉利,门两侧安装“暗孔”用于抵御敌人进攻,门旁部分石板为红色谐平话音“旺运”,庭院中以种植榕树寓意“龙庭”等。其中,以扬美黄氏庄园、五叠堂、举人屋、明清民居为代表的江西镇扬美古建筑群最为人称道,因其民居分布集中,保存普遍完好,建筑艺术精巧等特色,现已成为南宁人探古寻幽的著名景点。
3、庙宇祠堂文化。江南区现存有多座平话人的庙宇和祠堂,这些庙宇、祠堂普遍呈现出平话人汉、壮结合的文化信仰。如福建园街道白沙村的雷庙最早由壮族人修建,用于供奉壮族人崇敬的雷神,后由平话人在旁边修建狄武襄公祠,专门用于供奉平话人先祖狄青的塑像;其余如福建园街道平西村以供奉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为主的伏波庙,新屋村以供奉镇海大皇和土地公为主的镇海祠等,都是南宁市远近闻名的平话人庙宇。雷庙、镇海庙、伏波庙的建庙历史长达500年以上,在古代是平话人的祈福胜地,每逢庙会则举办盛大祭祀活动,内容除祭祀神灵外,还包括烧狮、行香、夺炮等民俗活动。近代后,因移风易俗及保管不善等原因,这些庙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后由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发起,由当地村民进行恢复重建,现在已重现香火旺盛之势。此外,江南区还保存着多座雷姓、苏姓、黄姓等大姓宗祠,它们至今仍然受到其家族成员的虔诚供奉,发挥着稳定宗族关系、团结乡里的作用。
4、饮食文化。平话美食以中原汉族食物为基础,经过平话人的加工改造,现已成为富有南宁地方特色的美食。如产生于清末明初亭子圩市的亭子油炸粽、剪粉等,现在仍是亭子小吃的代名词;疍家年粽、年糕等是疍家人过年的必备美食;扬美沙糕、扬美豆豉、扬美梅菜、扬美扣肉等美食以制作工艺精细,用料巧究著称,配料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在已成为当地旅游餐饮业的美食品牌。
平话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呈现出有别于中原汉族和当地壮族的生活习惯、礼仪,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劳动工具、对四季岁时的独特理解。江南平话人还对元宵、端午等汉族节庆文化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至今仍广受南宁群众喜爱的“菠萝岭元宵花灯节”和“扬美龙舟上水节”两个独特传统节庆文化品牌。种种文化现象和实物、资料表明,江南区的平话文化遗产是汉族文化在广西地区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对传承和发展平话文化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