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群文动态/新闻快讯

扬乡约之美 行良善之治

发布时间:2023-07-12来源:编辑:点击:

分享到:

小暑至,盛夏始。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纵横交错的青石巷道边,前屋后院里,黄绿相间的串串黄皮果压低枝头探出马头墙,打破墨瓦青砖的恬静,与明清古建筑群厚重的韵味碰撞出勃勃生机。

碑约:教人善俗,贞石留芳

扬美村,名胜地,将你我,来养育;村中事,要民主,大家议,共同行;建房子,不盲目,经审批,遵章法;婚喜事,勿攀比,高彩礼,伤感情……

青砖白墙上,扬美村新村规民约“三字经”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与立于村中的明清乡约碑相映相衬。旧时古镇“立碑示禁”以善约,贞石留芳;今有新村规民约、婚丧喜庆公约以自我管理,新风拂面——扬美古镇处处呈现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的乡约文化底蕴。

悠悠左江三面环村,梯云古码头蜿蜒而上的青石板路将扬美村的昨天和今天紧紧相连。路拐弯处禁约亭里正是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所立的《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近处的三角街市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整体形貌。街上建筑规整,风格相似,无一超标搭建。抱鼓门礅、雕花门楣古风依旧,于无声处讲述着古镇的前世今生。

扬美古镇现有1993户、人口6500余人,面积6.5平方公里,辖有八街一坡八码头,200余处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建筑高低错落,楼台亭阁、长廊曲桥、名胜古迹点缀其间,一通通乡约碑正是扬美人代代传承文明乡风的见证。村支书许建林原是扬美景区的金牌讲解员,从小就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巷一宅十分熟悉,讲起《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记》上的六条乡约更是信手拈来。

“‘圩市中地所狭窄,自后各铺前后左右,不得再加起造房屋及篷厂……’,石碑乡约是先人为了规范圩街管理,维护诚信经营,保护环境风貌所制定的。”许建林介绍,去年5月施行的《南宁市扬美古镇保护管理条例》,在制定时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专章设置“建筑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不得擅自改建或者拆除,禁止占用道路摆摊设点从事经营活动”等古镇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内容,扬美的新村规民约也设有建房审批、古镇保护等方面的约定,三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古镇乡约法制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日益强烈,前些年扬美村也存在肆意拆除古建筑、违规建设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如今,村民成为古镇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不再随意改拆旧宅,转以腾退空间的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古镇核心保护区没有一户房子外墙贴瓷砖,而是用传统的修复技艺对老材料、老构件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修旧如旧。

临江街上一处晚清风格的民宿,客房古色古香,配有便捷舒适的现代化设施,宜人宜居。几名游客在院子里品茗聊天,古镇千年的历史韵味浓缩在这方清幽雅致中。扬美以不同形式盘活闲置资源,引导村民修缮老屋,流转变身为特色民宿,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前些年村中人口外流严重,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我们充分利用村中遗存的古建筑发展民宿与文旅融合项目。村民有了租金,又修缮了老房子。留住烟火气,古建筑就活了。”许建林介绍。

(三角街市上方的古代禁约)

作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文化保护村落,扬美村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后,通过延展古镇碑刻乡约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人本、法治与环保等现代理念,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条约分为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共治共享、生态宜居等九部分,涵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传承了乡约乡礼法制文化,又与时俱进接地气,规范引导村民自治、共治。

循规仰古风,阅约怀先辈。为了传承百年碑刻约定,村委会将《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记》的圩市六规标注于三角街市商铺长廊上方。同行的江南区文联主席王春生介绍,清代食品保鲜条件远不如现在,为了让群众吃上放心肉,碑约第一条就规定屠户不得卖注水肉、搭骨头,买卖不能弄虚作假、缺斤少两,这些均是古代扬美商人诚信经营的见证;还规定圩长、乡保的职责,以维护圩市秩序。“以上种种,可见扬美人民早有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识。”王春生说。

三角街市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正在购买村民手工制作的“扬美三宝”沙糕、梅菜和豆豉。“扬美三宝”明清时就已远近闻名,远销东南亚。“杜家坊”“状元坊”这些扬美老字号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良心,始终以匠心和诚信守住百年“老味道”。大树脚下,古镇的老人们在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鲜果,一元一堆茄子,两元一大袋辣椒。随处可见无人看守的地摊,买卖全凭自觉与诚信。“宁可自己亏点儿,也不会给顾客少一两”,村民的生意经正是“立碑示禁”习俗渗透进扬美方方面面的生动体现。

践约:德礼为风,法治成俗

道光十四年,扬美村乡贤及村民代表围桌公议,制定十条乡约立于《街巷众议禁约碑》上,倡导尊敬长上、和睦乡里,规范调节争端等疑难杂事的处理方式。200年的“约”定接续传承,历久弥新。如今,扬美村发扬众议契约精神,小议为家,大议为村,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村民自治需要热心人、牵头人,被称为“八姑”的梁彩丽将自己家客厅改成了“八姑议事堂”。村规民制,民约民守,扬美村“两委”就是在议事堂上听取收集村民的意见,制定新村规民约。只要梁彩丽在家,大门就会敞开着,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长里短,村里的、家里的、个人的事,都可以在这里讲一讲、议一议。梁彩丽笑着说,村民间有了矛盾纠纷,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的少了,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商议解决问题的多了,“有的事情并不大,心里话一说开,隔阂就消除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乡约就像“尺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记者见到老支书梁渊时,他正抱着孙子站在自家保存完好的清代宅院前,门柱门窗上的大红喜字将梁家传承百年的“状元坊”牌匾衬得格外喜庆。古镇新乡约倡导婚丧嫁娶不攀比浪费,梁渊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去年因为疫情,他延后了儿子的婚宴,今年到村里的红白事服务中心报备后,把儿子的婚宴和孙子的百日宴合在一起办。“没有设流水席,只邀请亲友来热闹热闹。宴席简办,人情负担轻了,但人情味更浓了。”梁渊笑着说。今年以来,扬美村的16件红白事都按新办简办原则办理,已节省开支十多万元。

扬美村民们对乡约的传承与坚守形成了特有的乡约法制文化,浸润新时代文明乡风,持续守护古镇绵延千年的烟火气,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在今年我区开展的“桂在乡约”优秀村规民约评选中,扬美村荣获“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称号。

扬乡约之美,行良善之治。古镇历史文化气息厚重,民风淳朴,宜居宜业,留得住人和乡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古镇、访古碑、品美食。今年上半年,扬美古镇的游客门票收入就达50万元。

(信息来源:2023年7月11日《广西法治日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