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来源:编辑:点击: 次
在广西开展的“桂在乡约”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评选活动中,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的扬美村荣获2022年度“优秀村规民约示范村”称号。近日,我陪同一家媒体的记者去采访,于是,又见扬美。
扬美位于南宁市的西南部,左江下游,距南宁市主城区36公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自南宁乘船至扬美,在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至扬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却无此岸之石态,建溪水激石,亦无此石之奇。”
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文化遗产遍布古镇。扬美古镇因水运之便而兴起,也曾经因水运式微而沉寂。20多年前,我第一次慕名去游玩。记得那时候还是在朝阳花园坐中巴车到石埠渡口下车,再人车一起乘船过渡,之后再上中巴车,沿着一条七拐八弯的乡村道路,经过个把小时的颠簸才到达扬美。因时间久远,只记得看过几栋明清古建筑,在一个码头边吃过一些左江鱼,其他都没有印象了。
据介绍,扬美刚开始建村时,因荆棘丛生,白花满地,由罗、刘、陆、李四姓外地商户为开基公,取名“白花村”。至宋朝名将狄青率军驻扎于此,涌现无限商机,于是,各方商贾闻讯而来,小村逐渐发展,因清溪(也就是今天的左江)环绕,扬波逐流,遂更名为“扬溪村”。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水路的发展,扬美人思想开明包容,人心向美,便又更名为“扬美村”。
扬美,自宋代开始便已由村变镇,明朝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更是一片繁华,商贾云集,文人辈出,明清两代就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兴盛时,扬美曾有8座码头。“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这首诗描绘的景象,是扬美兴盛时的真实写照。
采访当天,艳阳高照。我们先来到位于扬美小学里的魁星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魁星楼已有近300年历史,整座楼呈方形,在外面看上去是三层,实际上里面只有两层,外形像古代帝王的玉玺。一楼供奉的是关帝圣君木雕神像,二楼供奉的是文帝木雕神像。二楼顶上,也就是从外面看的三楼,立有魁星木雕神像。魁星右手执笔,左手拿书,右脚提起似踢斗,左脚踏在鰲头上,寓意为文曲星下凡“独占鰲头”,这大概是古镇文人辈出的一个写照吧。
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在辛亥革命前夕,黄和顺、黄明堂、梁植堂等广西会党首领曾经先在梁植堂家开会,后又转移到魁星楼继续开会,部署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武装斗争事宜。因孙中山先生的机要员梁烈亚是扬美人,其后他们又多次在这里秘密活动。南宁市政府于1996年将魁星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了魁星楼,我们沿着干净平整的水泥村道从“扬美古镇”牌坊下穿过,前行一两百米,路的左边就是状元坊。这也是一栋上百年历史的老屋,屋的主人梁渊是村里的老支书,他正抱着一岁的孙子在享受天伦之乐。看到我们,他忙放下孙子,招呼我们落座,给我们介绍了状元坊的前世今生。
古镇的中心地带是三角街,街边长廊凉亭下和住家门口,三三两两坐着一些老人,他们都是扬美人,在悠闲地聊着天。有些老人家将自己种的、吃不完的果蔬,拿到街市或就放在自家门口摆着,有玉米须、茄子、辣椒、豆角、黄皮果等等,量不多,论堆卖,三两块钱一堆。这里民风古朴,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三角街的一头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机要员梁烈亚的故居。
沿着金马街一路走到金马码头,从金马码头上来就是金马广场了。这里一直是古镇比较热闹的地方,具有扬美特色的几家大排档坐落在广场两侧,有些是以前的水上餐厅,现在搬上岸了。
临江街是一条光洁如洗的青石板路,往前几十米向左拐进去的一条小巷里,坐落着明、清代民居,其中最醒目的是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屋,一块古色古香的举人牌匾彰显了主人当年的无限风光。临江街两旁一两百米,是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如今,古镇虽早已归于宁静,但古朴中却蕴含着生机。行走在古街古巷,融进这韵味悠远的环境里,绵长的思绪追寻着逝去的荣光,也飞向明日的辉煌,让古镇繁华重现、文明永续,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